“裕”出“真”品
2020年8月15日,由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標志專業委員會、深圳市天梯計劃癌癥研究院主辦,裕策生物承辦的“裕”出“真”品|腫瘤免疫biomarker轉化醫學真實世界研究系列論壇 (肺癌)順利舉行。以下為此次會議的精彩回顧。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鄭燕芳教授致辭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胸部腫瘤科褚倩教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腫瘤放化療科廖正凱教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金山醫院腫瘤科朱宇熹教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內科鄧旭斌博士分別分享了腫瘤免疫相關研究的最近進展和發展方向;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鄭燕芳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陳元教授共同擔任本次會議主席和主持嘉賓。
主題報告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鄭燕芳教授主持
“免疫聯合治療的探索與未來”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褚倩教授
褚倩教授首先介紹了免疫聯合治療目前的發展趨勢與現狀,如:IO+化療、IO+抗血管生成、IO+放療、IO+IO。接著,褚倩教授從keyNote189研究、checkmate227研究、checkmate9LA分別介紹了2020ASCO免疫聯合治療取得的最新優異成果,尤其在免疫聯合化療方面效果突出。其次從新靶點及新聯合策略的角度,如:免疫聯合LAG-3抗體、免疫聯合TIGIT抗體、免疫聯合靶向白介素-1β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免疫聯合OX激動劑、免疫聯合VEGFR抑制劑、免疫聯合PARP抑制劑等相關研究方面分享了最新的免疫聯合治療的探索方向。褚倩教授指出,盡管IO聯合方式很多,但是最終選擇哪種免疫藥物、哪種IO聯合模式、是IO+模式還是BEYOND模式等議題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同時強調隨著免疫藥物越來越多,免疫治療的個體化治療近在眼前,我們可以利用細化的biomarker為患者選擇適合的免疫單藥或者免疫聯合治療模式,從而為患者帶來更多的臨床獲益。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廖正凱教授
廖正凱教授首先介紹了圍手術期新輔助免疫治療、輔助免疫治療的概況與理論背景,并從新輔助免疫治療單藥研究checkmate159研究/LCMC3研究、新輔助免疫聯合免疫治療研究NEOSTAR研究、新輔助免疫聯合化療研究NADIM研究等幾個方面介紹了研究現狀,提出新輔助免疫治療可以將更多不可切除變為可切除,達到更多的降期手術的目的。廖正凱教授分享了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輔助免疫治療相關研究進展,如:ANIVL研究、Keynote091研究、IMpower-010研究等,廖教授強調,圍手術免疫治療的評價指標、治療模式、療效預測指標等問題雖有初步的研究數據,但仍需進一步的探索,希望能找到可以有效預測新輔助療效的biomarker。
熱點討論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柳子川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趙雪琪博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程熠教授就“基于目前晚期 NSCLC 多項臨床研究IO 聯合的最佳聯合方式以及適用人群”、“如何篩選新輔助免疫治療獲益或不獲益人群”、“預測免疫新輔助治療療效具有潛力的生物標志物有哪些”等議題進行了熱烈探討。
主題報告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陳元教授主持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的精準探索之路”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金山醫院 朱宇熹教授
“一例NSCLC患者PD1聯合化療病例分享”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鄧旭斌博士
鄧旭斌博士分享了一位67歲左上肺鱗癌cT3N2M0 IIIb期患者進行免疫聯合化療的案例。患者在進行兩個周期以及四個周期后療效評價均為PR,進行放療之后,考慮可能出現局部進展的病例,大家由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熱點討論
重慶市中醫院楊志祥教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王睿教授、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腫瘤二區盧奕宇教授就“如何在臨床實踐中提高 PD-L1的篩選價值”、“如何看待 TMB 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及臨床可行性”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他們表示PD-L1這個指標,在TPS>50%的時候,參考意義很大,否則就需要結合其他的biomarker進行綜合評估;TNB可以輔助TMB更好地指導臨床;動態監測可以在免疫治療期間指導臨床如何去維持治療。
會議總結
Copyright?2021
深圳裕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61288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