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的惡性腫瘤中居于首位,在精準時代,基因檢測、靶向治療等新技術不斷推動肺癌治療的發展,同時手術治療、放化療也在不斷精準化。
2017年10月22日,由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國家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等共同主辦的“2017肺癌個體化精準治療最新進展研討會”在上海順利召開。
同濟大學醫學院院長鄭加麟教授、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院長艾開興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葛均波教授等發表了精彩的開幕致辭。表達了在呼吸系統疾病日益危及人類健康,不斷成為重要挑戰的今天,希望能夠通過此次會議讓我們對肺癌的個體化精準治療有一個更好的認識。
精彩報告內容分享:
【主題報告】
肺癌外科治療:如何適應精準時代帶來的變遷
周清華教授
周教授圍繞十年來肺癌精準治療的巨大改變、非小細胞肺癌的個體化手術治療、如何根據生物標志物進行N2肺癌分類及個體化手術治療等主題,結合具體的臨床案例以及研究進行了精彩解讀。
周教授為我們展示了具體病例的情況、治療方法以及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這也讓我們更加理解了肺癌個體化治療的含義:針對具體的患者,具體的問題,給出適合的治療方案。而周教授就很好的綜合了各種治療方式,無論是傳統的手術治療、化療還是靶向治療,結合患者實際問題,實踐個體化治療思想,為患者提供奇跡般的生存期。同時針對新技術周教授表示:“靶向治療只是針對少部分有基因突變的病人,目前臨床上已經可以利用基因檢測為醫生的治療做出指導。”
【主題報告】基因組學與精準醫學
趙國屏教授
臨床醫生的治療的是針對一個一個的患者,是個體化治療;而將這樣一個一個的病例整合成大數據,完成統計學分析,就完成了更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實現對更多人的治療指導,形成精準治療。在報告開始之前,趙國屏院士為我們分享了他對精準醫學的獨特理解。
人類基因組測序可以說是腫瘤研究的轉折點,趙院士從人類基因計劃談到精準醫學,講解對系統生物醫學、轉化醫學及精準醫學的關系的理解,強調:“轉化醫學很重要的一點是如何將醫生在臨床上發現的問題轉到基礎研究上進行研究。研究人民自身、人民參與研究、研究為人民服務這一長期的科學研究/社會發展工程,需要積極而有耐心,探索而有定力。”
【主題報告】
外周血基因NGS檢測最新技術介紹及項目進展
李亦學教授
李教授表示:在圍棋競賽中,規則是清楚和“唯一”的,輸贏的定義也是清楚和“唯一”的,構成一個“可調優”的封閉系統,所以機器可以自己學習,找出規律,選擇對弈的最佳路徑。對于疾病的精準治療,目前已知的規則還是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而且是不“唯一”的,關于療效好壞的定義也是模糊和不確定的,精準治療的過程和體系處在一個有待于不斷晚上的開放系統之中,如何“調優”還需要海量標注的臨床治療信息以及數據作為人工智能系統學習的材料。
報告講解了液態活檢數據的產生與分析、液態活檢數據質量控制體系、液態活檢基因變異數據鑒別以及背景去噪聲算法等。同時李教授強調,腫瘤精準醫療臨床應用技術應該形成閉環,包括四個環節:1、腫瘤基因檢測服務:建立專業分子病理醫學檢驗所,提供多樣化、全面的基因檢測服務,構建自有醫療渠道網絡;2、體外診斷試劑盒:注冊申報腫瘤個性化用藥指導體外診斷試劑盒以及對應分析軟件,提高醫療渠道網絡覆蓋度;3、生物醫學知識庫:通過FDA藥物指南,結合NCCN臨床指南及臨床研究結果、文獻挖掘結果構筑生物醫學知識庫;4、人工智能決策咨詢系統:精準用藥系統、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患者治療隨訪系統等,形成“檢測+解讀+治療+隨訪”的智能輔助聯合體。
【主題報告】腫瘤精準免疫治療與基因檢測
高志博博士
大部分的NSCLC患者外周血中存在游離DNA,并且它與腫瘤組織DNA具有相類似的分子遺傳學特性,NSCLC患者血漿或血清樣本的cfDNA發現EGFR突變,顯示外周血EGFR突變檢測對EGFR-TKI療效預測的可能性,同時隨著二代測序技術的不斷發展,cfDNA檢測的敏感性及特異度顯著提高,這些都為NGS檢測技術在應用于臨床提供了支持。希望通過將NGS檢測技術應用于臨床,對無法獲取病理的患者進行外周血cfDNA相關基因檢測,篩選出具有敏感突變的患者;并且探討無病理細胞學依據的晚期肺癌患者。
【主題報告】胸腔鏡肺切除術的演變及展望
謝博雄教授
1992年Lewis等報導了40例胸腔鏡手術應用于惡性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其中3例為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這也開啟了胸腔鏡切除的歷史。謝教授作為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擅長于各種肺部腫瘤、縱膈腫瘤、食道腫瘤的手術,對肺癌的外科治療和縱膈鏡的臨床應用上達到國內領先。謝教授的報告為我們展示了胸腔鏡肺切除手術的不斷精準化過程。
【主題報告】EGFR-TKI耐藥新機制探討
鄧沁芳教授
報告中,鄧老師介紹了EGFR靶向治療和相關生物標志物的發展歷程。從1978年EGFR被發現、2003年EGFR-TKI吉非替尼上市、2004年發現EGFR突變與療效的關系,厄洛替尼上市、到2009年在血漿中檢測到EGFR突變至今,這些無疑為我們展現了肺癌的未來治療方向即聯合治療。
【主題報告】
Beyond T790M,multiplex mutation detaction in lung cancer liquid biopsy
欒曉輝博士
針對肺癌液體活檢的臨床問題以及解決方法為我們做了解讀。為我們介紹了基納生物獨特的液體活檢方法,通過多個檢測方法的對比,分析了從微量ctDNA中同時檢測數十個突變位點這一檢測方法的優勢。
【主題報告】肺癌呼吸介入治療也需要精準
陳國恩教授
在醫學告訴發展的現在,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新的治療方式吸引的大量的眼球,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很重要的方式——介入治療,而精準治療時代,介入治療也需要精準。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陳國恩教授,對呼吸系統疾病診治,尤其是燒堿罕見病的診治有較深造詣,擅長肺癌的早期診斷,綜合治療和晚期的姑息治療。陳教授結合具體臨床病例,為我們介紹了肺癌呼吸的精準介入治療。
【主題報告】NSCLC少見驅動基因精準治療
樓海舟教授
少見的驅動基因突變雖然在每個醫生的病例中出現的比較少,但是綜合起來數量還是需要我們引起重視。樓海舟教授從事腫瘤專業工作長達15年,主攻實體腫瘤的化學治療、靶向治療及微創治療,擅長于肺癌及消化道腫瘤的綜合治療。報告中樓教授針對多個不同的NSCLC罕見驅動基因突變介紹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及療效。
【主題報告】肺癌少見驅動基因解讀和診治
黃建達老師
黃建達老師從事內科、重癥監護、呼吸科工作二十余年,擅長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等的診治。黃老師為我們分享了多個臨床治療案例,展示了新的技術及治療方式的應用情況。
【主題報告】
代謝異常在肺癌中的作用和機制探討
張楫欽博士
張博士先后從事表觀遺傳學、腫瘤信號轉導及基因編輯與治療方面的研究,報告中,張博士針對目前正在做的代謝異常在肺癌中的作用和機制探討的基礎研究過程及成果做出了精彩報告。
【主題報告】
非標記微流控循環腫瘤活細胞捕獲儀NextCTC臨床研究進展
亓立峰博士
亓博士介紹到,面對傳統的腫瘤檢測方法:腫瘤13標、影像學檢測、病理診斷等,具有僅能檢測中晚期腫瘤,難以早期診斷的瓶頸,液體活檢的出現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而循環腫瘤細胞、循環腫瘤DNA、外泌體也成為了研究的重點,報告中亓教授講解了CTC檢測的臨床意義。
此次會議匯集了產、學、研、醫等領域的專家,針對肺癌個體化精準治療最新研究進展做出了精彩報告及探討,相信本次跨領域的交流定會給參會嘉賓帶來對肺癌的新的理解,產生新的思維火花。我們期待接下來更多新的研究成果的迸發。
【 返回列表 】
Copyright?2021
深圳裕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61288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