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AACR)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癌癥研究會議,本次會議上剛剛展出的裕策生物和北京協和醫院合作發表的關于新生抗原相關研究的壁報(Poster),備受關注。
圖1:AACR會議Poster展出現場
這篇Poster具體講了些什么內容呢,小編在這給您做一下詳細的解讀:
圖2:AACR參展Poster全圖
這篇Poster的研究對象是肝內膽管癌(ICC)患者,ICC是起源于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預后差,至今沒有靶向藥物獲批。個別研究發現有些ICC病人可以從免疫檢測點抑制劑中獲益,但在ICC中預后生物標志物(biomarker)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少。目前,腫瘤突變負荷(TMB)是不同實體瘤中研究最為廣泛的預后biomarker;此外,新生抗原負荷(TNB)也表現出一定的預后預測效果。
圖3. 45例肝內膽管癌患者的基因圖譜和臨床相關因素
研究對45例ICC病人的DNA進行了全外顯子測序,其中15例病人接受了樂伐替尼聯合PD1抑制劑治療。這15例病人的中位TMB和中位克隆TMB分別是2.0個/Mb,0.68個/Mb。根據中位值將TMB界定為高、低兩組。生存分析發現TMB高的病人有更長的無進展生存期(PFS)(median 4.0 vs 3.5 months, p= 0.015)和總生存期(OS)(median 34.0 vs 14.0 months, p= 0.063);TNB高的病人也有更長的PFS(median 4.0 vs 3.5 months, p= 0.083)和OS(median 34.0 vs 16.0 months, p=0.018)。研究發現ICC病人的突變異質性較高;之前也有研究發現異質性和免疫應答有相關性。所以,我們進一步考慮了異質性對生存期的影響。我們發現,TNB高且異質性低的病人的PFS顯著高于其他病人(9.5vs 3.5 months, p= 0.0058),OS也高于其他病人(26.5vs 16.0 months, p= 0.068)。這個聯合biomarker同TMB相比,更能有效區分無進展生存期長、短的兩組病人。
圖4.TMB/TNB與生存期的相關性
此外,研究還評估了其他的免疫基因組biomarkers和預后相關的基因突變。在15例接受聯合治療的病人中,TMB和TNB最高的一例病人(TMB為24.38個/Mb,TNB為8.41個/Mb)為MSI high,且攜帶dMMR基因突變,PFS最長(12個月);攜帶JAK1基因錯義突變的一例病人有最短的PFS最長(2個月),推斷該突變可能和免疫治療耐藥相關。另外,我們發現克隆KRAS基因突變(G12D)只發生在較短的PFS和OS病人中,這些病人TMB和TNB水平較低;而FLG基因突變只發生在較長的PFS和OS病人中,這些病人TMB和TNB水平較高,推測KRAS基因和FLG基因突變,同TMB和TNB水平的高低有潛在的相關性,這一結論還需要在更大的研究隊列中進行驗證。
圖5.TNB聯合新生抗原ITH與生存期的相關性
本研究首次在ICC中證實了新生抗原異質性對PD-1抑制劑應答的影響,即TNB高且異質性低的ICC病人更有可能從免疫檢測點抑制劑中獲益,這一發現為未來的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Nakamura H, et al. Genomic spectra of biliary tract cancer. Nat Genet. 2015 Sep;47(9):1003-10.
[2] Zou S, et al. Mutational landscape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Nat Commun. 2014 Dec 15;5:5696.
[3] Mou H, et al. Successful response to the combination of immun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n cholangiocarcinoma with high tumour mutational burden and PD-L1 expression: a case report. BMC Cancer. 2018 Nov 12;18(1):1105.
[4] Harris WP, et al. Biomarker-Driven and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ies for Hepatobiliary Cancers. Semin Oncol. 2018 Jun;45(3):116-123.
[5] Zaretsky JM, et al.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Acquired Resistance to PD-1 Blockade in Melanoma. N Engl J Med. 2016 Sep 1;375(9):819-29.
【 返回列表 】
Copyright?2021
深圳裕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6128839號